学校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但是由于心理辅导活动课在中小学还只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 总体来说还处于实验阶段, 相当部分的心理辅导教师未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 对于正确认识心理辅导活动课特点以及如何使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和实施更加科学、合理、规范、有效还很难把握。因此, 开展评价工作, 发挥评价的监督、激励和导向作用, 对于规范和促进学校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通过研究觉得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进行不同的评价:对于随堂课,我们可以采取抓住一点的方法进行课堂观察,比如专门观察教师的言行;观察学生的参与度;观察目标的达成度等等,以此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心理辅导课的效率;而作为公开课(优质课或研讨课)的评价,则要注重全面的评价,从设计到活动到效果面面俱到。我们通过研究构建了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有效评价的指标,收集了一系列优秀心理辅导活动课教案。
通过研究得到了共识,认为一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主题明确,活动层次分明,只围绕一个主题有层次地开展活动;2.人人都是主角,没有旁观者,关注每一位学生是好课的最基本特点。心理活动课程的目标是使每一个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活动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个个都有体验;3.学生活动为主,注重体验,学生心理的成长,如果没有内在体验,很难认同与内化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因此,心理活动课要真正坚持活动为主,注重感受,让学生在体验中建构一些自我发展的方法;4.尊重、聆听,教师价值中立,课堂氛围宽松、自然、真实,学生有机会说出自己的心声,教师认真聆听学生的心声,学生愿意说出心声。哪怕学生说出的想法中有些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错误的,教师也能认真聆听;5.学生能勤动脑、会思考,注重采用不同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达成,需要教师有效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学会思考是学生心理成长的标志;6.重视分享交流,善于利用学生资源,要体现学生智慧的流动,通过“点”、“线”、“面”的交流使学生的智慧在集体中得到共享。心理课堂中的“点”是指每个学生。每个学生都要在课堂中进行思考并分享自己的看法,这种分享有时在全班进行,有时在小组内进行。
心理课堂中的“线”即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参与活动之后,通过分组讨论交流,互相分享交流内在体验,以便获得更多的心灵碰撞机会,从彼此的经验中获得成长。当学生有疑问时,教师可与学生对话,共同探讨,启发学生思考。
心理课堂中的“面”即把握全班学生的整体情况。例如,在小组讨论之后,小组派代表以板书、口头、表演等多种形式向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大家讨论、交流的结果,并用语言表达出来。又如,教师在对“体验合作”主题教学活动进行小结时,对学生所认为的“合作可以给自己带来什么、合作顺利要注意哪些事项”的各种答案进行归纳,并在课堂结束时用作结束语的一部分。
教师一定要及时总结学生的智慧,并加以归纳,使之成为课堂学习的具体成果,这可以极大鼓舞学生的积极性。7.重实践练习,学以致用,最好的行动是立刻行动。一堂好的心理活动课,在学生有了一些收获之后,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心理践行能力。
通过三年的研究,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如期完成本课题所制定的研究工作任务,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效,并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概括起来有两方面:1.学生心理的成长,学生更自信了,也更勇敢了。经过我们对八年级全体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95%的学生喜欢上心理辅导活动课,98%的同学觉得自己有进步了,成长了。 2.教师的成长,老师感觉上课的氛围更融洽了,师生的关系亲密了,脸上的笑容自然就更多了。在具体实践中,本课题组教师的心理教育理论水平及教学实践能力不断提高,老师的教育理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教师的专业化得到快速成长。课题组教师在参加省级、地市级、县级论文和案例的评选活动中,多人次获得省市级一、二、三等奖。两位老师获得温州市教坛新秀称号。